叶粉,叶的脑残粉

© 智齿与玫瑰
Powered by LOFTER

有关信仰

以前的东西,定时发送的。人不在,学生党要读书。这篇是一个演讲,当时老师还讲,“xxx真像极了大学教授啊。”我:“哦。”


有关信仰

2015.5.31


其实我一直觉得信仰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。狭义的信仰,字典上是这解释的:“对某人或某种主张,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,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。”因而信仰可以被狭隘地定义为“狂热的崇拜”,而政治里坚持将所有的信仰都说成是“唯心主义”,也像是在预告着信仰的迷信色彩。那么,是否它真的有使大众奉为圭臬的力量?

形而上学的东西毕竟是虚的。信仰最广而告之的形式应该算是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的信教,在欧州是信基督,而在东亚,神明的形式摇身一变,上帝成了含笑的弥勒佛。就像早起刷牙洗脸一样,将精神寄托在虚幻的神明上成了大众的必修课。这样的信仰,撇去迷信的色彩不说,好歹也可以称的上是来自历史的馈赠。只是当信仰开始如蚊虫般泛滥,在人心间雨后春笋般的发芽,肆虐。信仰已经不再变成了它从前的意思。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,就像舆论多了什么样的潮流都能被上升成为信仰。

信仰,可以是“无知的追捧”。曾经有张悟本的“绿豆门”在网络上呼声最高,宣称绿豆能够包治百病,最可笑的是引发大量的人追随。

信仰,可以是“执着的坚持”。梵高即使处于极度贫困和外界环境的极端讽刺之中,也坚持了他的绘画生涯。而时间证明了他是正确的。

    信仰,在政治领域可以是在野党和执政党的较量,那便被上升到了国家的层次。

信仰,在社会领域是柴静制作的《穹顶之下》,问题所向便成了,雾霾治理怪的究竟是谁?

信仰,住大了讲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,住小了谈可能就是无休止的追星。

因而信仰的覆盖面总是广的,因为价值观的不同。我想,是环境决定着信仰,思想驱使着信仰。“近墨者”不会被黑化,也许其中出得了“赤”,而未必见得到在一堆鹤中矗立着一只鸡。信仰是环境所遗传的,像信教的西方家庭中很少出得了自由主义者。环境是信仰所引发的行为和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的解释。但思想却是原动力,价值观世界观全部来自于思想。英国诗人弥尔顿曾说,“思想运用及其本身,能将地狱变成天堂,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。”在美国每一部超级英雄大片中,几乎每一个英雄都有着崇高的信仰,但追溯起源,他们所想的,也就是“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”。佛家爱说人生如空花泡影,一切皆空。佛家否定一切,唯独对信仰肯定。

之所以觉得信仰无关紧要,因为自己还没有什么东西,能够上升到“信仰”的高度。是的,没有信仰这种东西,一样能得过且过,平平淡淡混完这一生。何况,信仰来自于哪里,也不得而知。总有养尊处优的,缺失了信仰和追求,但一样能有很好的出境。但征兆不会提前告知,破釜沉舟后背水一战,哪怕是抱着必死的信念,也说不定绝地逢生,从此风生水起。

并且芸芸众生,大部分并非是教徒或者信徒,那也就没有狭义上的“信仰”。因为信仰这个词过于高大上的缘故,将一些普通的东西都剔除开来,其实更可以将这个词定为“目标”“动力”等通俗易懂的词。信仰这一定义一旦扩大化,真的能称得上信仰的,就是支持着你一直去前进一直去努力,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目标的东西。信仰所具有的外包装,是长久年间经久不断的香火和饭前的祈祷所糊上的。将信仰大而化之,化到生活中就是这些小的东西。

信仰有了最好,没有也罢。现世安稳没有什么不好。但不妨想想,究竟自己有没有信仰?


评论
热度 ( 4 )